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概况 党建工作 疾控信息 疾病防制 健康教育
全文检索:
第十届科学研究与结核病防治论坛在赣州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7-01 被阅览数: 次 来源: 办公室  
 

  由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分会主办,江西省防痨协会、赣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赣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协办的第十届科学研究与结核病防治论坛于6月22日上午在江西省赣州市隆重开幕,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江西省防痨协会理事长熊英、赣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疾控局局长赵乘明、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诗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中国防痨协会常务理事兼基础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吴雪琼、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吴海武、赣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廖勇和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分会主任委员余方友。开幕式由余方友教授主持,余方友教授首先向全国远道而来的领导、嘉宾及同道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对来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全体委员及参会同道一一介绍开幕式出场的各位嘉宾。随后,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教授、江西省防痨协会理事长熊英教授、赣州市疾病控制局局长赵乘明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分别做开幕式致辞。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合影
 
△余方友教授主持开幕式
 
△刘剑君教授致辞
 
△熊英教授致辞
 
△赵乘明局长致辞
 
△赵雁林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学术报告环节,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周丽平教授和余方友教授主持。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教授介绍了科技名词的重要性和规范化进程,并强调了在科技交流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他特别强调了规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这关系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科技话语权,需要进一步探索。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诗明教授针对性地提出了以预防、创新、规范治疗、全民宣传四个方面为主题的控制结核流行的关口前移新策略。最后,成诗明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控制结核流行的关口前移新措施,呼吁早期主动发现肺结核患者,推动耐结核病防治新技术下沉,向终结结核流行这一目标迈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教授介绍了金砖国家过去20年结核病防控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享了结核疫苗、药物及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并从宏观角度概述了我国当前需利用创新手段践行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和工作思路。中国防痨协会常务理事王晓萌教授介绍了在浙江省高疫情地区开展的一项结核分枝杆菌传播机制研究,揭示了潜伏期感染所致的内源性复燃是老年人群结核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王晓萌教授指出大规模老年人群结核潜伏感染的筛查与预防是新的任务,需进一步明确和探索政策保障、服务体系、工作机制与技术措施。

△刘剑君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成诗明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赵雁林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王晓萌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王庆教授和黄飞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高谦教授详细解读了我国特大城市结核病近期传播特点以及应对挑战的探索。高谦教授的研究表明,发现患者是实现快速降低结核病疫情的关键。由于我国结核病患者发现地区差异很大,要加强流行病学研究,查清真实疫情,发现高危人群与场所;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因地制宜、创新主动发现策略。解放军总医院结核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吴雪琼教授介绍了中国传统中药牛贝消核提取物的抗结核疗效及作用机制。吴雪琼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牛贝消核化疗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能提高疗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

△高谦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吴雪琼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杨修军教授和司红艳教授主持。首先来自深圳大学的陈心春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结核病诊断现状,结核病血液诊断标志和新型结核病诊断标志物。随后,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戈宝学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近期发表的关于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致病机制及转化应用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的侯雪新教授带来题为《生物样本及病原微生物保藏管理及应用研究》的报告。侯雪新教授提出数字化包括智慧化的管理成为生物安全在保藏以及应用上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四场学术报告由谭云洪教授和任易教授主持。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黄海荣教授首先带来题为《异烟肼用药剂量调整在结核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的精彩报告。在所有的一线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是诱发肝毒性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此外,因NAT2基因多态性,不同人群对异烟肼代谢效率不同。所以,异烟肼血药浓度监测和临床检测NAT2基因多态性非常有必要。随后,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高磊教授绍了他们团队多年来在环境因素对结核发病进程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是全球空气污染高负担国家之一,高磊教授提出了共性干预技术是否可服务结核潜伏感染高危人群的预防干预的问题,并对此展开系统研究。最后,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的马学军教授带来题为《RAP技术快速超灵敏检测结核杆菌及其耐药位点的研究》的报告。马学军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他们团队针对RAP技术监测病原体核酸的一些科研创新工作以及在临床应用实践,成功实现十余种病原体的高灵敏度检测。 

  第五场学术报告由高雨龙教授和杨崇广教授主持。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金奇教授就人工智能助力结核病诊治与防控话题展开精彩的探讨。随后,来自昆明市儿童医院的杨小涛教授带来题为《重视儿童结核潜伏感染规范诊治》的报告。杨小涛教授在报告中提到我国目前主要对高危儿童人群进行筛查,如免疫功能抑制和受损的儿童以及生物制剂使用者。目前推荐免疫学实验,如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进行筛查。最后,杨小涛教授强调了在预防性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生物制剂治疗管理,多学科会诊后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余方友教授带来题为《靶向测序(tNGS)在分枝杆菌鉴定及耐药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余方友教授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致病性特点、实验室检测以及耐药谱等方面展开介绍。此外,余教授重点介绍了结核靶向测序tNGS和宏基因组测序mNGS在“融合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相互关系,辅助临床更好地诊断。

△陈心春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戈宝学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侯雪新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黄海荣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高磊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马学军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金奇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杨小涛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余方友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6月23日上午的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包训迪教授和赵竟男教授主持。上海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的沈鑫教授介绍了上海市建立功能社区重大传染病早发现和“立体”干预工作机制,该功能社区通过提供健康服务,对慢病进行筛查,以期终结结核病与艾滋病。并阐述了一个医防融合,慢性传染病社区协同共管模式,在社区层面有效整合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慢性非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有机融合,达到从单病种防治到多病共防共管,从以人为中心到家医共管的目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张宗德教授指出结核病的诊治仍然是全球和我国的痛点和难点,病原学检出率低,需要依靠其他手段,如免疫学技术来帮助诊断。然而,WHO不建议使用血清学方法作为结核杆菌的诊断实验。张教授详细介绍了WHO推广及研发中的宿主免疫检测技术,如IGRA类似产品、IP-10检测产品、新型皮肤实验、结核抗原(LAM)检测和新型分子标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卢水华教授从结核病防控现状切入,强调了控制结核病、遏制结核病、终止结核病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X-P”创新主动筛查策略,即AI-CXR + CRISPR-Dx,结合了两项关键技术创新优势,促进结核病主动筛查,更适宜于中国国情。此外还介绍了结核首个I类诊断新药、CAD/AI和tNGS等新手段。 

  随后,李学政、曲久鑫、李辉、王泉、欧喜超和柳正卫教授进行了一场题为《创新技术助力结核病防治》的青年圆桌论坛。王泉教授强调青年在基础研究中承担了很大的责任。李辉教授指出在结核病防治的创新层面需要进步,新技术加强推广宣传应深入西部欠发达地区。柳正卫教授提示不同场景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考核指标。曲久鑫教授表示结核防治的周期很长,实验室检测的评估需要提前,与临床充分沟通,才能更加高效地获得评估效果。欧喜超教授认为新技术评价不能仅限于检测效能评价,还要考虑新技术对患者诊治和预后的影响、成本效果以及资源的可及性等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通过GRADE进行系统评价与推荐。最后李学政教授进行总结,新技术需要考虑场景,治疗和防治需要精准,推广主动发现,诊断精确,疗效好的技术,并且考虑其他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发现。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柳正卫教授和李学政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的周向梅教授首先分享了一个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病例,所在团队对这株牛分枝杆菌进行测序,将M. bovis C68004#与M. bovis N#基因组对比发现两株菌的毒力因子和毒力基因,以及对小鼠的致病力具有显著差异。进而验证了M.bovis N# 富集更多的Mb3523c蛋白是其毒力增强的原因,Mb3523c特异性诱导宿主发生铁死亡,Mb3523c通过与HSP90互作促进CMA进而诱导铁死亡的发生。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刘家云教授认为风湿病患者结核病风险高,除了与活动性结核病的鉴别诊断外,还应在生物制剂之前、期间和之后筛查LTBI。IGRA是筛查LTBI的有效方法。在筛查过程中,激素、生物制剂对风湿病患者IGRA阳性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ELISPOT的T-SPOT.TB是可靠的检测手段,已被广泛用于风湿病患者LTBI的筛查。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王慧教授和林健雄教授主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的万康林教授指出结核病危害巨大,而且全球BCG发生了非常复杂多样的基因变异,因有效的蛋白抗原及其抗原表位丢失,导致传统的卡介苗预防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结核病疫苗。他分析了大量抗原表位,确定用于TB疫苗研发的表位及抗原,并对多组分抗原重组结核疫苗和重组BCG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进行评价,也获得了多项专利。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沙巍教授带来了《耐药结核病治疗进展》的精彩学术报告,沙教授首先回顾了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的研发历程,讲到在2022年WHO推荐6个月的短程治疗方案,此方案由贝达喹啉、普瑞马尼、利奈唑胺以及莫西沙星组成的BPaLM方案治疗MDR/RR-TB患者,但这种短程治疗方案因为多种因素在我国尚未实施,所以仍需要对多耐药结核病的短程治疗方案进行探索。最后,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范琳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新型结核病诊断方法的研究》相关内容。范教授指出现在我们的检测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结核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学检测方法、病原学诊断技术和分子学诊断技术。此外,范教授还分享了目前AI技术在结核病的诊断方面的探索及应用。

△沈鑫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张宗德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卢水华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青年圆桌论坛
△周向梅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刘家云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万康林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沙巍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范琳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6月23日下午的学术报告由梁艳教授和曾江教授主持,首先来自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江渊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创新诊断工具在结核病精准诊断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江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WHO结核病整合指南模块三的部分--结核病快速诊断。而我国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诊断技术也是百花齐放,但是,我们的创新诊断技术仍需要加强评估、不断优化产品、维持诊断性能的稳定性,构建创新诊断技术平台并加强科学研究,做到数据共享共建。接下来,来自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的胡彦教授带来题为《重庆地区NTM流行情况及脓肿分枝杆菌耐药特征分析》的精彩报告。胡教授讲到,我们判断NTM临床相关性需综合考虑菌种鉴定、标本来源、影像特点、地域特征和危险因素的影响。接下来,胡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其团队在重庆地区关于检测耐药性结核方面的研究。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的刘海灿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基于体外分枝杆菌生长抑制实验(MGIA)的结核病新型疫苗有效性研究,刘教授指出目前结核新疫苗的研究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是缺乏经济、高效、安全的疫苗有效性评价技术体系,接下来,刘教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MGIA的方法,此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保护性免疫,从而有效评价结核疫苗效果的一种实验室工具。接下来,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欧喜超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结核病防控中的作用》相关内容,首先介绍了WGS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面的广泛应用。接下来,欧教授详细介绍了WGS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征研究、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我国结核分枝杆菌主要谱系流行扩张研究以及复发结核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最后一场学术报告,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于霞教授带来,题为《抗非结核分枝杆菌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于霞教授指出,目前抗NTM的药物仍主要来源于对抗结核药物和抗普通抗生素的再利用。其团队对已发表的一些抗结核药物进行了对NTM治疗的体外疗效评价、抗菌活性分析及耐药率分析的meta分析。综合分析,发现抗结核新药和普通抗生素在NTM治疗的再利用表现出良好的体内外抗菌活性。

△江渊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胡彦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刘海灿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欧喜超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于霞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此次论坛学术氛围浓厚,内容丰富、具有科研开拓性和工作实用性,指导参会人员更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本次论坛各位同道凝聚共识,更加坚定步伐,紧紧围绕防治研学高质量发展,携手并肩踏上防治结核新征程。

来源:叶园检验 

作者:上海肺科检验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WWW.JXGZC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通讯地址:赣州市章江北大道6号 邮编:341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赣ICP备140021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