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概况 疾控信息 疾病防制 职业卫生 卫生检验 健康教育 党建工作
全文检索:
警惕毒蘑菇中毒
  发布时间:18-04-19 被阅览数: 次 来源: 办公室  
 

赣州市疾控监测科

据我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显示,春夏季是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发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在这里提醒市民,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毒蘑菇中毒症状极其复杂,目前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五型:

  1. 胃肠炎型

  潜伏期多为 10 分钟 ~2 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严重中毒者可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 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一般10分钟~6小时,除出现消化道症状,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可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预后大多良好。

  3. 肝脏损伤型

  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 ~30 小时,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轻度中毒患者脏器损害不严重,直接进入恢复期。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 1~2 天的“假愈期”,此时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有出血倾向,经积极治疗,约 2~3 周后渐趋恢复。少数病例呈爆发性经过,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少数病例有心律失常、少尿、尿闭等表现。

  4.溶血型

  潜伏期一般 6~12 小时,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可出现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严重溶血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5. 光敏性皮炎型

  潜伏期一般 24~48 小时,可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毒性成分可能为卟啉类光敏性物质,该型一般预后良好。

  根据文献报道,有一些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与以上各型不尽相同,包括以急性肾脏损害、横纹肌溶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由于证据尚不充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毒蘑菇认识有很多误区,举例如下:

  1. 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属剧毒蘑菇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2. 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大部分蘑菇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然而并非都可食用。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生长在粪便,如盔孢伞和花褶伞属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3.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没有毒。

  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如毒蘑菇中最毒的鹅膏毒素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4.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实际上,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颜色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有毒,而且还是美味食用菌。

  5. 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毒蘑菇种类繁多,鉴别时专业人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普通人仅靠经验难以准确鉴别蘑菇种类,区分毒蘑菇和无毒蘑菇。

  发现毒蘑菇中毒后,首先应采取自救,既往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可在食后4小时内进行催吐。尽快到正规医院救治,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指、指导救治。

夏天正是蘑菇疯长之际,到目前为止对蘑菇中毒的治疗尚无特效药,因此,防治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随意采摘食用。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WWW.JXGZC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4002110号-1
通讯地址:赣州市章江北大道6号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致电:0797-8158705 邮编:341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